其他
从“瓷”出发,千年窑火如何“烧制”出县域百强?
湘伴导读
国庆假期,2023年湖南(醴陵)国际陶瓷产业博览会正在株洲醴陵举行。
9月29日,醴陵市中国陶瓷谷国际会展中心,市民在2023湖南(醴陵)国际陶瓷产业博览会参观。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童迪 摄
“国瓷之光”精品展、中国高档酒瓶精品展、IP联名潮玩陶瓷主题展……一个个别出心裁的特展、一件件流光溢彩的美器让湘伴君目不暇接,更惊叹于千年瓷都、五彩醴陵的深厚底蕴。
壹
瓷博会盛状空前、惊艳四座,与其说是横空出世,不如说是厚积薄发。
醴瓷“出圈”,意料之中。
今年8月,省委书记沈晓明调研县域经济发展的首站就来到醴陵。了解陶瓷产业发展、生产工艺、人才培养等情况后,沈晓明寄语醴陵要立足资源禀赋、壮大特色产业、推进乡村振兴,努力在全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中走在前。
9月,省工信厅公示了第一批湖南省工业遗产拟认定名单,醴陵窑、醴陵群力瓷厂、醴陵国光瓷厂名列其中。全省首批七项工业遗产,醴陵独占三席,醴陵陶瓷产业在长期发展中所形成的历史、科技、社会和艺术价值又一次进入公众视野。
就在本届瓷博会大幕拉开之前,“去醴陵捡瓷器”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在社交媒体上爆红。纷至沓来的省内外游客在低调的陶瓷之都尽享“淘瓷”之乐,也为瓷博会的预热吸引了一波“自来水”。
古邑醴陵,东汉置县;抟土制瓷,亦自兹始。1908年,在实业救国的时代风潮之下,位于醴陵的湖南瓷业学堂突破了传统釉下青花装饰技艺,烧制出令人耳目一新的高温釉下五彩瓷,“东方陶瓷艺术的高峰”由此诞生。1915年,扁豆双禽瓶在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大放异彩,“白如玉、明如镜、薄如纸、声如磬”的中式美学让世界叹服。新中国成立后,醴陵瓷更是成为了毛泽东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用瓷、国宴瓷、国礼瓷。如今,全世界每生产4个瓷杯,就有1个来自醴陵。
桃李不言自成蹊,因为有实力,所以有底气。瓷博会的隆重举办,正当其时、水到渠成。
贰
瓷博会以瓷会友,精美的陶瓷展品背后彰显的工业文明价值更值得思考。
自18世纪中叶人类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以来,一次次技术革命将历史进程高速推进。代代相传中积淀出的劳动智慧,创造出一个个瑰丽的奇迹——传承、革新,然后突破。无论是醴陵釉下五彩瓷烧制技艺,还是浏阳花炮制作技艺、黑茶制作技艺,这些“非物质文化遗产”,无不见证着历史车轮的滚滚向前。
而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,工业始终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,承担了培植壮大实体经济、推动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使命,也为人们提供基本的生活消费品,与居民生活水平程度息息相关。
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,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,推进新型工业化,加快建设制造强国、质量强国、航天强国、交通强国、网络强国、数字中国。
醴陵五彩陶瓷特色小镇。醴陵市融媒体中心供图
2022年,湖南全省工业增加值突破1.5万亿元,约占全国的6.4%,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42.6%,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28.2%。就醴陵而言,2022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75.7亿元,其中陶瓷产业集群产值超740亿元,吸纳近20万人就业。“工业”二字蕴藏的“功业”,不可小觑。
让工业这一经济发展排头兵底盘更大、动力更足,昭示出新时代下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突围路径,以及传统产业向高效益、融合化发展的转型方向。
叁
瓷博会以会促旅,立足资源禀赋发展工业旅游的突围路径值得借鉴。
当前,休闲旅游业发展的热点多在“文旅农”融合发展,向乡土大地延伸。如果欠缺“先天造化”,乡村旅游资源的重复性难免带来同质化竞争。而工业,往往承载着城市发展的特定记忆、留下凝结人类智慧的物质载体,为打造具有城市印记的文旅产业提供了重要抓手。
盘活资源、挖掘特色,二三产融合发展背后是“宜工则工,宜商则商”的“金钥匙”。放眼产业蓝图,讲好产业故事,对于城市长期规划来说,值得期待且大有可为。办会迎客、办会兴城,瓷博会是一扇窗,关于醴陵的“正确打开方式”待八方来客亲自体验。湘伴君看到的是:这座入围2023赛迪百强县榜单的湘东小城,从“瓷”出发,不止于“瓷”。